聚焦!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常态化普及巡回指导培训(临汾市专场)在我市成功举办

     7月10日,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常态化普及巡回指导培训(临汾市专场)顺利举行。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黄志南处长出席会议。山西省教育技术与评估监测中心(山西省电教馆)副书记、副主任何芸作专题报告。临汾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市招生考试中心主任张宝仓出席并致辞。省教育技术与评估监测中心资源服务科科长温洁、临汾市现代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斌分别主持了培训。

 

    本次培训旨在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我省的常态化应用,发挥专家团队与骨干教师在国家平台应用中的指导辐射作用,引领带动各地教师在教学中深化应用,推动我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双减”落地,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及城乡一体化。

 

    山西省教育技术与评估监测中心(山西省电教馆)副书记、副主任何芸做了题为《以国家平台应用常态化普及撬动山西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专题报告。他指出,要深刻认识平台应用推广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扎实培训,全面提升学科教师对平台的常态化应用能力,确保教师能够熟练地将平台资源和工具融入日常教学中。同时,鼓励各市、县(区)、学校从教、学、管、测、评等各方面深化应用,积极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应用模式。

    他强调,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起着关键作用,用好国家平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更新观念,主动应对,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和创新,以高质量的教育数字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实现教育强省目标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临汾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市招生考试中心主任张宝仓为培训致辞。他指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与推广,无疑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临汾市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希望各县(市、区)和各学校能够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机制,扎实做好二级、三级培训,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这一优质资源,为临汾市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本次培训邀请了省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他们以其卓越的学识与独到的眼光,为与会者编织了一场激发创新灵感的智慧盛宴。他们从多维视角分享了新型教学模式和实践应用案例,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黄志南处长,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总体情况、功能应用、应用场景、推广举措等方面做了详细解读。

    大同大学二级教授王丽珍,做了《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有效教学》的报告,从课堂教学优化、常见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设计展示依托平台开展有效教学的策略,分享有效教学的典型案例,为教师实现平台运用与教学教研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使用的方法。

    太原市第三十八中学越老师介绍了太原市小店区聚焦管理者、教师、学生,立足“数字教育赋能”,成立平台项目组,充分发挥平台资源优势,强调了平台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刘凤祥老师做了《指向深度教与学的国家平台整校推进路径研究——内师大附校的国家平台应用模式》的报告,他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应用为王,结合国家平台的资源与应用特点,详细介绍了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常见难点的解决策略,也对教师利用平台制作课程,参加相关比赛,提出了很多实用建议。

    山西大同大学刘晓莹老师介绍了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如何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提升备课质量,减轻教师负担,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平台在教师备课和双师授课方面的优势。

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王西梅老师从教育数字化背景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出发,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设计了双师课堂,助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达到了减负提质的目的。

    省教育技术与评估中心应用推广科科长梁昌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普及应用进行了重要安排和部署。

    专家们的深入讲解和实际案例分析,不仅加深了参训人员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全面认识,更激发了大家对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深刻思考。要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借鉴优秀教学案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本次培训培育了一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常态化的"种子教师"和骨干教师,未来他们将担任引领者的角色,带动全市教师全面提升对平台的常态化应用能力,同时挖掘、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应用案例和模式,推动全省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临汾市所属各县(市、区)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副局长、电教馆长、教研员、平台管理员、“种子教师”、骨干教师等共计158余人参加了培训。


    供稿 | 临汾市现代教育中心

    编辑 | 董海燕 樊媛菲

    责编 | 李晓锋   

    审核 | 卫晓婷


792667